第(2/3)页 第一次发生在1840年六月三十日,英海军司令伯麦率领舰队由广州转向定海。到达定海附近海域,伯麦向定海知县提出“照会”,要求全部投降,交出炮台,遭到知县姚怀祥的严词拒绝。 四只英舰、三艘汽船,约三千兵员的英军摆开了进攻定海城的架势。 当时定海兵力只有二千余人,武器特别落后。面对强敌,时任定海知县的姚怀祥对手下众人说:“我是守土大臣,当示无畏。” 7月5日下午,英舰发炮进攻,中国沙船及岸上10多门土炮立即还击,但很快被打哑了,炮台指挥张朝发负伤落水遇难。 英军上岸后,连夜攻城。姚怀祥坐镇城南坚守待援。 第二天早晨,南城一角被英军炮火轰塌,姚怀祥手臂受伤。不久,英军攻破东门。姚怀祥退至城北龙峰山,投梵宫池为国殉难,典史全福被俘不屈,骂贼而死。 第一次定海保卫战,我方伤亡1500多人,而英军伤亡不到30人。 第二次定海保卫战,发生在1841年八月二十六日,英国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为总司令,率军侵占鼓浪屿,接着北上定海。 三十日,定海总兵葛云飞正在为将要调离定海的王锡朋、郑国鸿饯行。突然接到英军北犯的报告。王、郑二总兵即表示要留定海协助防守,并要求到最危险的土城驻防,葛云飞十分感激。 九月二十六日,壮烈的定海保卫战揭开序幕。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定海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那场战争中抵抗最烈的一战,从九月二十六日到十月一日,六日六夜的血战中定海三总兵及参将章玉衡、副将托尔泰等将领全部战死疆场,参战的5800名士兵,绝大部分在血战中阵亡。 至于英军伤亡没有记载,不过绝不会太多,虽然据东岳山英军合葬墓的墓碑碑文记载,英军皇家五十五团死在舟山的有伍长、鼓手和士兵416人。 但不表示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伤亡的,因为定海人民还坚壁清野,拒绝向敌人供应粮食、蔬菜和鱼肉,并堵塞水井,污染水源,导致英军非战斗减员严重。 根据一名叫宾汉的英兵记下了当时的情形: “舟山……军队中流行疫病,三四百人已被安葬,大约有1500人在医院中……无疑,这种现象应归于由于缺乏新鲜而有益的食物以致兵士的体质容易染受这里所流行的疟疾和发热症。 第(2/3)页